時間是1月18日下午5點半,深圳市南山科技園紫光信息港,如以往一般行人步履匆匆。與以往不同的是,在一輛藍色巴士面前,許多行人有序地等待著上車。
坐上車會發現,車上指數顯示器上紅色的數字格外醒目:14ug/m³。在深圳的室外,想要看到這個數值的PM2.5幾乎不太可能。而此時,車外144ug/m³的高PM2.5值讓人感覺呼吸異常沉重。車內車外的兩種空氣質量、兩種場景,猶如云泥。走進車內,便是海爾凈界自清潔空調給你帶來的呼吸新“場景”。

正如“場景”本身所具有的內涵,“場景”這個詞的字面意思給人以一種極具象的畫面感。似乎產品、服務、行業一旦與場景組合起來,就變得生動有趣,易為人接受,而新生代的消費主力也確實更樂于為“場景”買單。這也是當下,場景革命在商業中大受追捧的原因。未來社會化協作中,是無數個場景的拼湊,出行方式的再次想象,居家辦公的重新構建,本質都是一種場景力的塑造。
對于家電行業而言,場景是幫助轉型升級的絕佳機會。誰能夠真正抓住場景力,率先將場景融入到家電產品中,誰就能在轉型中拔得頭籌。從目前的大勢來看,場景表現在家電行業就是智能 家居 的聲勢浩蕩。各大家電品牌,各大家電產品發布會都打著“我最智能”的標簽,以此來表現一種未來生活的場景。毫無疑問,家電企業在暗潮涌動中展開了“場景”的較量。但似乎,家電行業的場景構建,有一種跑偏的態勢。場景美好嗎?非常美好,但也很“偽”,更多的像是家電行業的自娛自樂,是家電企業在一個假設的前提下,所構建的場景,而大眾并不為所動,這些場景的實現在短期看來并不真實,真實的場景是能夠自帶流量的。且不說這這些智能 家居 的實現需要多么漫長的一段歲月的推進,這些功能本身也不是消費者的日常剛需,想要通過這些場景來連接傳統行業與未來企業的道路并不那么可行。
工業文明以規律出發,探尋宇宙定理,萬物邏輯,以低成本、量產達到創新目的。而生物文明則以現象為基點,實現從0到1的進階,以體驗為側重點。筆者所理解的場景,是一種對生物文明的更高價值追求,是消費者對生活品質與生活層次的進一步需求。滴滴打車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趨勢,正是因為,在既有的環境下,以人們的剛需為基礎,進行了一次打車場景的重構,給消費者一種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因此,場景便是給消費者的高頻需求以一種比過去更為便捷、精致、小資的生活方式。一個更加真實、接地氣、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場景,才是家電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

生活在北上廣的消費者,在享受大城市完善配套的同時,大城市的空氣質量是心頭的一個傷痛。呼吸著渾濁的空氣,看著灰蒙的天空,生活的幸福感打了折扣。在室內,空氣凈化器的過濾能夠減輕一些煩惱。然而,上班通勤的路上呢?在大城市,一兩個小時的通勤屬于正常的時間成本,每天2-4個小時在路上是無法避免的,也就是說每天有大約六分之一的時間必須暴露在渾濁的空氣中。這是消費者的一個痛點,同時也是家電企業轉型的一個場景切入點。
12月初,海爾空調聯合嗒嗒巴士在北京推出全國首輛“無霾巴士”,里面安裝了一臺具備專業凈化能力的海爾凈界自清潔空調,15分鐘實現一次車內空氣凈化,市民可以體驗潔凈無霾的出行空氣。根據巴士內的PM2.5指數顯示器的數據得知,在各地的巴士上裝上了凈界自清潔空調后,車內車外PM2.5數值差距明顯:上海“無霾巴士”的車內外PM2.5數值分別為111ug/m³和52 ug/m³,杭州則為185 ug/m³和23 ug/m³,最高差值出現在合肥,車外PM2.5高達304 ug/m³,而車內經過凈界空調凈化后僅有35 ug/m³,相差接近300。
在論證一個邏輯或是一個方案可行時,我們往往愛用數據說話,家電企業尤甚,但大多時候的數據都只是理論數據,是建立在一個假定場景中的推算。因此,在假定場景下推算出來的數據自然也是假定數據。在假定條件為真之前,這種數據只是數字的堆砌,無證明力可言。只有在真正生活場景中,所計算出來的數據才有發言權。將海爾凈界自清潔空調裝進巴士,是在現實生活的出行場景中,以用戶在出行場景中可以體驗到的數據,是切切實實的數據。PM2.5的降低是看得見的,無霾空氣是聞得著的。

海爾的無霾巴士以人們的日常剛需為基礎,抓住消費痛點,挖掘真實需求,為消費者構建了一個具體場景下的呼吸體驗。場景的本質是對時間的占有,而上下班通勤是許多人必須付出的時間成本,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時間段,將場景引入,可以說,這種場景體驗是能夠自帶流量,是能夠變現并引爆趨勢的。
場景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去理解商業模式的頂層設計,同時也是一種品牌營銷的戰略選擇。它對于傳統企業而言,是轉型升級的機遇。海爾將凈界空調搬上巴士,帶給用戶體驗的同時,也是一種移動的廣告,將民生、營銷與體驗完美融合,也不失為走向未來萬物互聯場景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