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發展引領顯示產業創新,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我們才能取得發展的主動權。”12月14日,在“2017中國智能顯示創新大會”上,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白為民指出,中國大陸2016年生產手機21億部、占全球產量90%;生產計算機3.5億臺、占全球產量80%;生產電視機1.58億臺,占全球產量70%,正因為我們有這么強大的整機制造能力,才帶動了上游的發展,上游的企業才敢于投資。
目前,中國大陸已經投資建設了多條高世代面板線。據統計,中國大陸擁有8.5代面板生產線8條,還有多條10代線、10.5代線正在建設。今明兩年之內,大陸的面板產量將居于全球第一,自給率達到55%。應該說,中國顯示產業“缺芯少屏”的時代漸漸成為過去時。中國顯示產業在核心材料和核心設備上突破也值得期待,打破歐美韓日企業的壟斷,向高產品附加值的上游進軍越來越成為可能。
“2017中國智能顯示創新大會”圍繞中國顯示產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眾多行業專家、企業高管提出自己的看法,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志之所趨,顯示強國漸行漸近
“我們是高科技產業,投資這么高,用了那么多高端人才,但是面板的價格起起伏伏,最多的時候一年賠600多億臺幣,好像都是在幫設備商和材料商打工。”面對上游被歐美日韓企業壟斷的現狀,群創光電董事長王志超直言“好痛”,“如果不把整個產業鏈做起來,是沒辦法獨立自主的。”
事實上,中國大陸在材料方面存在一定的優勢,主要是基礎科學的研究能力較強。但產學研的結合有待增強,“這就需要社會資本的參與”。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彭健鋒認為,材料研發的過程必須商業化,從而提升效率。此外,材料領域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
國際顯示學會中國區主席嚴群則認為,材料和設備的國產化需要政府層面和資本層面出力,通過集中攻關的方式解決。“集中學會、協會、資本、行政各方面的資源,我覺得材料和設備的國產化很有希望取得突破。”嚴群甚至樂觀預期:可能不需要十年,五年的時間就可以實現突破。
產業鏈的厚度是評價整體實力的重要因素,從這點上看,已經成為顯示大國的中國顯然還不是顯示強國,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資源的投入,核心材料和設備的國產化已經走在路上,中國顯示產業的綜合實力也將邁上新的臺階。
場景拓展,顯示無處不在
“2017中國智能顯示創新大會”上,顯示產業的產能問題同樣引發了專家、學者的關注。近年來,中國面板產業“大干快上”,截至目前,大陸地區已建成投產的顯示面板產線包括:6條4.5代線、7條5/5.5代線、8條6代線、8條8.5/8.6代線(不含三星蘇州、LGD廣州產線);目前在建/規劃的包括5條6代AMOLED生產線、3條8.6代TFT-LCD面板線和4條以上10.5代TFT-LCD線等。
業內有一種擔憂的聲音出現:中國的面板會不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面對這一問題,大部分專家都表現出了樂觀的情緒。
一方面,大屏顯示符合消費升級趨勢。以電視為例,2010年以來,全球電視出貨平均尺寸節節攀升,2017年全球電視出貨平均尺寸達到42.2英寸,比去年提升0.4英寸。這其中,中國市場大尺寸化趨勢明顯,2017年中國出貨平均尺寸達到46.4英寸,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顯示產品的應用場景持續拓展,新的應用場景不斷出現。智慧零售、會議、安防、智慧醫療、車載顯示等領域新需求的出現為面板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此外,中小尺寸、CRT等替代性消費需求也是平板顯示產業的重要支撐。
因此,盡管大陸顯示產業發展迅猛、產能擴張明顯,新的需求卻不斷涌現,短期之內可能會有供需上的波動,但不太可能出現過剩的局面。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郝亞斌指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正處于融合創新和變革發展的新時代,以智能顯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量子通訊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時信息技術和物理學、生物技術相輔相成的發展,已經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驅動力,并將重塑未來經濟格局,人類社會也將處于人、機、物、信高度融合,海網云協同發展的新階段。在此過程中,智能顯示產業已成為承載智能硬件、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和虛擬現實等科技革命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人類不僅生活在一個視像化時代,顯示無處不在,顯示即服務,更重要的是它將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商業架構和秩序,一個以視像為核心的新經濟浪潮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智能顯示產業是我國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郝亞斌認為,隨著信息技術和智能顯示技術的融合創新,未來將會形成“視像化+”的新經濟浪潮,顯示無處不在,視像行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更為重要。新工業革命與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形成歷史性交匯,智能顯示產業必須把握變革趨勢和時間窗口,做好智能化與視像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努力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
集群發展,武漢光谷成為全球產業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12月14日的“中國智能顯示創新大會”上,光電產業投資基金、烽火基金、帆聲圖像研發中心、中國電子視像產業發展基金、智能終端知識產權聯盟、顯示產業大數據服務中心、科姆特面板顯示配套產業基地項目、港勝發面板顯示配套產業基地項目等一大批重大項目進行了集中簽約,總金額超過130億元。

這些重大項目的落地將使光谷再上臺階,在世界光電產業中的地位進一步突出。“我們將矢志不渝地聚焦顯示產業的發展,通過產業鏈、創新鏈、金融鏈的融合發展,打造新型的顯示產業的生態。”武漢東湖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夏亞民在致辭中表示。
會議還舉辦了智能終端知識產權聯盟揭牌儀式,該聯盟將在提升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專利轉化率、靈活應對知識產權攻防戰、保護自主研發、積累核心專利成果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并打造顯示產業大數據服務中心。
此外,夏亞民透露,武漢將于近期宣布成立光谷金融控股集團,同時發起設立500億的光谷高技術產業的引導資金,撬動2500億的社會資本,其中包含一支專業的顯示產業的基金,促進顯示產業的發展。
“我們致力于把光谷打造成全球技術先進、產品高端、規模最大的半導體顯示的產業基地,打造全球優良的顯示產業的發展生態。”夏亞民的這番表態讓光谷的顯示產業充滿了無限想象。未來,光谷不僅在中國,在全球顯示產業中都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