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的名言,正如今天的制造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關于制造業的認知正在改寫,發達國家為了扭轉經濟頹勢決心重振實業,發展中國家也意識到,產業調整升級不是淘汰或放棄制造業,一場爭奪全球制造業主導地位的拉鋸戰悄然而至。從中國制造業30年成長史,到今年“兩會”上總理報告力推“中國制造2025”戰略,再到剛剛落幕的中國企業大放異彩的上海家博會,全球家電巨頭強勁釋放的三大信號,可以一窺2025年中國制造業即將迎來的巨變。
互聯網工廠席卷一切
當前,全球經濟結構面臨深刻調整,世界各國都在尋找新的工業發展路徑。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尤其是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始改造傳統制造業的面貌,它為世界經濟的全面復蘇帶來了曙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10年,中國工業全面互聯網化,至少可帶來萬億美元以上級GDP增量。建設以機器人為主導的智能化工廠已成為實現中國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上游挺進的必經之路。
縱觀前兩次工業革命,都集中體現在制造業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上。美國經濟學家杰里米•里夫金認為,全球正處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而最核心的變化就是傳統的、集中式的生產經營將逐漸被互聯網時代的分散、扁平的生產經營方式取代,這勢必將從根本上顛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
當制造業與互聯網牽手,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貫穿其中,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隨之產生。它通過信息與生產的互聯的網絡,完成包括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等制造業內的各個環節,形成具有實時感知、多維交互、優化決策、動態執行等功能的新型制造模式。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交融,不僅對傳統工業的流程與模式進行再造,而且使得生產設備實現與人的交互,它模擬人的智能,變得會思考,從而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這就是互聯網工廠,但它并不是遙不可及。在美國,GE倡導的“工業互聯網”革命正在大顯身手,而由德國政府主導的“工業4.0”理念也已超越制造業本身,它倡導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形成開放而全球化的工業網絡。而在中國,海爾上線了“眾創匯”用戶交互定制平臺和“海達源”模塊商資源平臺,并宣告了在沈陽、鄭州、青島等地建立多處可視化工廠,正是對互聯網工廠的大膽實踐,同時呼應中國政府即將出爐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
可以預見,未來10年互聯網工廠將在全球落地生花,智能化生產方式讓人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對機器的操作。這也意味著數字化、網絡化的制造業將大大減少了生產、流通過程中對人的依賴,而這種人與生產分離也將徹底改變傳統工業時代的以工廠為中心的聚落關系,進而重塑人類的生活方式。
2012年11月,美國GE公司發布的一份名為《工業互聯網—— 打破智慧與機器的邊界》的報告顯示,如果工業互聯網推動生產率每年增長1至1.5個百分點,到2025年,工業互聯網將創造約82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在這股潮流中,巨大的經濟動力將加速制造業的數字化、信息化的步伐,在接下來的10年,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將有可能接替服務業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新引擎。
從萬物互聯到全球“務聯”
在人們的認知中,互聯網連接的主要是人,它通過彼此相連的服務器與服務器相連的上網設備(主要是個人電腦),讓人們在一個虛擬的網絡交換信息、互通有無。而現在,全世界正在開始過渡一種全新的連接關系,即我們所說的物聯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物聯網是更廣義的互聯網,不過相比互聯網,物聯網的連接觸角將無限擴散與延伸,進而實現萬物互聯(主要智能終端設備),并帶動人與周遭環境的感知與交互。可以想象得到,當物聯網連接萬億個智能設備,它就可以把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融合起來,并通過一種“關系鏈”服務于人。例如深受用戶推崇谷歌眼鏡,Apple Watch等可穿戴性設備,以及智能化工廠、無人汽車、海爾Homekit空調等,都是物聯網、互聯網技術在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可視化體現,這些顛覆性的技術與產品將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生活體驗。
隨著信息技術、傳感材料與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RFID(無線射頻識別)、GPS(全球定位系統)等成熟與完善,在物聯網的環境中,借助云端服務器和云計算技術,那些早期的靜態設備將被激活,并能夠在無人干預下儲存及傳送與之相關的數據。當幾乎所有的設備或應用軟件都開始需要處理能力以及具備自動執行任務的能力時,一個全新的物聯網時代的智慧制造與智慧生活形態呼之欲出。
在3月10日的上海家博會上,一個由海爾描繪的關于物聯網生活的圖景,讓來自全球的參展者、行業與媒體人士,以及參觀者為之興奮。在這個吸引全球家電、IT廠商巨頭同臺競技的國際化的展會上,海爾從戰略引領、產品引領、平臺引領三個層面舉辦了三場震動全球的發布會,并與今年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倡導的“互聯網+”行動遙相呼應。雖然發布會的聚光燈業已熄滅,但一個基于物聯網的全新版圖——海爾U+智慧生活平臺,在更廣闊的空間被點亮。它不是一幅藍圖,而是一種觸手可及的真實,可以說它向世人展示了一間萬物互聯的智慧生活的“樣板房”。
2014年是海爾全面向互聯網時代轉型的一年,也是進行互聯網制造碩果累累的一年,推出了包括空氣盒子、空氣魔方、智能烤箱等智能終端設備,這對海爾來說不僅僅是它迎接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搶占用戶入口的第一步,而在2015年進一步加強與用戶的交互,是海爾發力的重心。新年伊始,海爾依托在智能家電領域的硬件制造技術的優勢,與微軟小冰合作在上海家博會上推出了定義為“用戶定制智慧生活入口”U+智慧生活APP,是海爾從硬件、軟件全面布局物聯網領域的里程碑。
如果說海爾U+APP是人們眺望物聯網時代智慧 家居 生活的一扇窗,那么海爾根植其后的U+智慧生活平臺則給人們打開了更開放、更廣闊的天地。用戶可以通過SDK接口使用平臺上的硬件和軟件,定制自己的智慧生活方式。目前,在海爾U+平臺上,已經實現了空氣、美食、健康、洗護、安全、娛樂、水這七大智慧生活生態圈的搭建。它的服務功能多種多樣,比如根據PM2.5的情況,可自動開啟空氣凈化器,又或者洗衣機如果感知到洗衣液不足,可以線上自動下單買洗衣液等。也正是源于這種開放的生態圈,使得用戶交互并形成創意設計的生成可以決策個性化、智能化產品是否制造的地位的進一步強化。這也使得海爾有足夠的底氣對外界預言,未來五年將有100億用戶和設備聯入U+智慧生活平臺。
現在的物聯網設備,囊括移動裝置、嵌入式系統、工業控制和車內系統在內,當然也涵蓋代表未來生活風向的可穿戴型設備和智能 家居 產品與應用等。業內人士預計,到2025年全球將有50億人口以及超過400億部設備連接到物聯網中。然而連接還僅僅只是開始,從海爾構建的U+智慧生活平臺,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集研發、生產、制造、用戶等要素開放平臺體系對現有的生產關系與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難以想象。物聯網的進階,將形成的一個巨大數據庫,并自行完成信息到知識的演化、指令到任務的達成,進而將走向全球“務聯”(服務型、任務型互聯網,也可以簡稱之為務聯網)時代。
當簡單的互聯網解決了機器之間的連接,移動互聯則將人和時空鎖定,而這場技術帶來的生活方式變革加入進了萬物物聯后,一場幾何基數的魔方巨變正在打開,正如人無所不能,當萬物無所不能,海爾引發的務聯可能僅僅是個開始。
人人創客:創造用戶體驗巔峰
誰能想像在傳統的以制造為核心,規模為動力,集中為榮耀的大工業時代,無限小微成了一種勢不可擋的大趨勢。2007億元的海爾在去年30周年宣布,以海爾平臺為核心,212個小微公司像一個個新星一樣自海爾誕生。
而這不過是剛剛開始。
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以工廠為中心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創客”的誕生正源于此,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大規模的制造業,它是以用戶或社群為中心、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戶參與的新型創新模式。
創客,儼然成為一種亞文化和運動正在風靡全球,它吸引了包括美國《連線》雜志主編、《長尾理論》的作者Chris Anderson在內的創意發燒友投身其中。全球創客體系正在形成,它們以勢不可擋的力量構建一個開放、創新、共享的全球化的社群。據統計,全球的創客空間已達數千家,吸引了全球資本市場的青睞,每年以幾何倍增的方式迅速成長。Chris Anderson 創辦了3D Robotics科技公司,這家公司利用3D打印機制造各種科技產品。如今,這家公司正以每年以75%-100%的速度成長,而且從一開始就加入到國際競爭當中,目前2/3的銷售額來自美國之外。
Chris Anderson 在他的新著《創客:新工業革命》中表示,一個成長于開源社區、服務于全球利基市場的新型小企業如果敏捷、不斷有創新思想,也會在制造業的大環境中得到蓬勃的發展。在一個開源的社群中,創客們不按照學歷、資歷排輩,一個年輕、極富創意的業余愛好者的影響力甚至會超過一位資深的專業人士。正如Chris Anderson所認為的,這些人是推動開源社區發展的不竭動力,由他們激發的創意長尾將對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在中國最早關注創客現象,并將創客文化植入企業的管理變革與運營中的企業家,恐怕要數海爾的創始人張瑞敏。他不僅把創客文化引入企業,而且對創客賦予了新的內涵,即“創業的人”,這與海爾倡導并實踐的“人單合一”模式一脈相承。2014年,海爾基于互聯網時代企業與用戶關系逆轉,在企業內部掀起了打造“平臺型組織”的管理變革,并提出了“人人創客”的口號。也就是說,在海爾,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和創意,并甘愿承擔風險,你就可以在海爾的平臺上成立小微組織,去大膽創業,甚至可以去海爾化,同時也可以享受創業者的超利。海爾雷神筆記本的誕生,正是幾個80后、90后新進員工的創客化杰作。
創客即用戶,用戶即創客,這是海爾創客平臺倡導“人人創客”的真義所在。唯有如此,海爾才能不斷攀升用戶體驗巔峰。如今,海爾的創客平臺正在向外部延伸,除了海爾的內部員工,企業外部有意向創業的人員也可以與海爾結成利益共同的關系,在海爾創客平臺上以小微企業的形式實現自己的創業抱負,讓天馬行空的創意和構想成為現實。海爾的創客平臺,為創業團隊提供投融資孵化服務,解決了資本與項目的對接的問題。
目前,在海爾涌現了212家創業小微公司,誕生了470個創業項目,吸引了4000多家生產資源。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潮流下,隨著海爾創客平臺的壯大和完善,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員會選擇海爾的創客工場進行創業,這也將為社會提供了超過100萬個就業機會。
遙觀2025中國工業巨變,乃至全球制造業的重新洗牌與轉型升級,互聯網工廠將掃蕩一切,從互聯到物聯再到務聯的信息化技術,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生產關系與經濟結構,去中心化、去媒介化的全球創客之變,正在建立創造用戶價值的新坐標。這也許就是,我們從海爾強勁釋放的三大信號中所獲得的最大啟示。
風起于青萍之末,春天到了,風向就是動向。海爾年底與年初,在青島與上海,包括在美國和德國釋放的三大信號,已經讓外界注意到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步驟,海爾幾乎用自身的行動成為了轉型的樣板。對此,我們除了關注,還是關注。